8月19日,位于新疆哈密“沙戈荒”地區的光伏光熱一體化實證基地正式啟動運行。該基地由大唐技術經濟研究院與大唐新疆發電有限公司聯合攻關建設,填補了國內“沙戈荒”氣候區光伏光熱協同開發技術實證領域的空白。
一捧沙里的“較真”——在極端里扎根技術
哈密的“沙戈荒”是優質光照與極端氣候的矛盾體,年均 2900小時的充足光照下,藏著強紫外線、30攝氏度晝夜溫差、高頻風沙等“攔路虎”。為破解新能源開發難題,實證基地依托大唐石城子100萬千瓦“光熱+光伏”一體化清潔能源項目,以系統集成創新破局,構建起涵蓋37兆瓦先進光伏技術區、863兆瓦常規光伏實證區、100兆瓦線性菲涅爾光熱系統的三大技術板塊,形成設備級、系統級、區域級多層次驗證體系。
夏季正午,哈密地表溫度最高可達60攝氏度,項目團隊戴著防曬面罩,穿著長袖工裝,在陣列間穿梭檢查,半小時就能擰出半瓶汗水。冬季夜晚,寒風裹著砂礫打在臉上像針扎一樣,他們裹著軍大衣守在控制柜前,盯著屏幕上跳動的參數,生怕錯過設備在低溫下的一絲異常。
項目團隊的“較真”,還藏在密密麻麻的記錄本里:“3月15日,平均風速12m/s,平均輻照強度850,組件轉換效率較大風時段下降3.2%。”“7月8日,極端高溫下,綜合測算組件功率溫度系數表現優于設備出廠承諾值。”…… 這些帶著沙粒溫度的數據,是實證基地最珍貴的家底,也是大唐新能源技術突破的鋪路石。
整套體系能驗證極端氣候對設備性能的影響,優化光伏和光熱設備的選型設計,這就如同搭建了一個極端戶外環境的“考場”,讓各類發電設備經受不同天氣、季節的檢驗。
一盞燈里的“執著”——在數據里破解難題
110千伏變電站的燈,常常亮至深夜。燈下,項目團隊緊盯屏幕上實時刷新的氣象數據、設備參數、發電曲線等交織成網,他們要從這張網里找出新能源運行的規律。
“沙戈荒的氣候有三重挑戰,極端高溫、強風沙天氣,再加上晝夜溫差超30攝氏度的‘過山車’變化,對設備是極大的考驗。”王濤指著屏幕上的溫度曲線解釋,“但屏幕上這些數據不是冰冷的數字,是設備的耐受極限,能抗住多少風沙侵襲,在極端高溫下能穩定運行多久,以及逆變器與支架如何搭配才最適配。”他轉頭指向遠處的光熱支架,“光伏技術白天發電效率高,但陰天就力不從心,光熱系統能儲熱,在陰天也能持續供電。讓這兩種技術‘搭伙’,正好取長補短,給荒漠的能源供應上了‘雙保險’。”
一片荒里的“希望”——從沙海長出大唐范式
夕陽西下時,光伏板陣列反射著金光,遠處的光熱支架像一排排銀色利劍,將最后一縷陽光聚成灼熱的光亮。項目團隊收拾設備往回走,腳下沙地里,幾株駱駝刺從石縫中鉆出,隨晚風輕搖。風還在吹,卻多了幾分溫柔,它知道,這群“點燈人”的堅守,正讓沙海持續生長出光與熱,照亮著綠色未來的方向。
在這片曾被風沙主宰的土地上,如今已崛起100萬千瓦的光伏光熱矩陣。作為我國第三批“沙戈荒”基地重點項目核心,哈密實證基地正以絲路為橋,讓菲涅爾鏡面折射的陽光,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答卷,為“沙戈荒”大基地建設輸出了可復制的“大唐范式”,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筑牢中國支點,更向世界展示著全球能源轉型的東方路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