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取得突破性發展,深刻改變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青島熱力公司積極落實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針對傳統供熱企業老舊供熱設施管網占比高、老舊小區覆蓋大、能耗高、調控難等供熱現狀,積極探索從“經驗供熱”到“數字供熱”的轉型發展,成熟運用機器人“聽診”管網,AI科技筑牢安全防線等,以科技之力讓溫暖更加精準、高效、安全、綠色,使傳統供熱煥發“熱”能新生。
智慧供熱暖心更貼心
面對供熱不均、調控粗放等痛點,該公司以“產學研”協同模式開啟技術攻堅,聯合中國石油大學搭建“靜態建筑熱響應模型”,逐樓采集建筑結構、保溫條件等數據,創新劃分64類用戶分類,對戶間傳熱這一行業難題開展攻堅。項目實施后,試點小區舒適溫度(20攝氏度-23攝氏度)用戶占比從41.5%躍升至72.3%,綜合能耗降低15%。
為實現熱負荷精準預測,該公司在試點小區部署智能氣象站,實時采集11項氣象參數,并引入氣象局網格數據,構建“短期+長期”雙預測模型,實現熱源輸出與用戶需求的動態匹配。在換熱站改造中,該公司完成二網熱表加裝、控制邏輯優化及網絡安全隔離,使換熱站“質調”“量調”策略自動生成,響應速度提升40%。
在用戶側,該公司為每戶加裝無線電動智能流量分配閥實現熱量“按需分配”,將室溫波動控制在±1攝氏度內,有效解決“近端過熱、末端不熱”的歷史頑疾,通過打破數據壁壘,平臺整合換熱站、氣象、室溫等多源數據,生成6種動態調節策略,真正實現“一鍵平衡”和全天候智慧運行。
故障檢測用上“微創法”
供熱一網管路是城市供熱的主動脈,一旦發生管路故障,在供熱季將大范圍影響居民供熱,此外其平均位于地下8米,占據交通要道等情況,讓管路檢測維護成為供熱企業的普遍難題……
今年“冬保夏備”夏季檢修期間,該公司首次使用了“微創”檢測機器人參與一網管路設備巡檢,深入到供熱“血管內部”,查排管道“疑難雜癥”,不僅克服了管路埋深大、開挖影響大等難點,且檢測成本約是傳統檢測方式的1/40,實現了一級供熱管網從“被動搶修”到“主動預防”的轉變。
此次使用的管道檢測機器人采用CCTV管道機器人牽引,由爬行器、鏡頭、控制系統等部分組成,采用七輪驅動,鏡頭內置激光測量系統。進入管道內部后,由地面操作人員控制爬行器移動,爬行器通過電纜盤與控制系統連接后,可響應控制系統發出的各項操作命令。
管道機器人加掛弱磁檢測技術機器人,能夠適時對被檢測管路開展缺陷檢測,通過智能分析精準識別腐蝕、裂紋、沉積、接口錯位、焊縫缺陷等“病灶”,定位精度達毫米級,且當管、管間距≥400mm時被檢測管道不受邊管影響,為管路生成詳盡的“體檢報告”。
“AI+安全”風險識別更精準
今年以來,該公司巧用“AI+安全”,積極探索科技與安全生產深度融合的新路徑,開展換熱站視頻監控智能識別項目建設,以人工智能技術規范職工行為安全,助力本質安全型企業建設。
該平臺基于 PyTorch 框架搭建,選用YOLOv5m 模型作為核心算法,綜合運用圖像采集與處理技術、AI 深度學習算法及獨特AI數據訓練策略,通過精準分析,實現了人員進入生產現場前著裝規范、安全帽正確使用,及生產現場火災隱患監測等三種情況的自動識別與精準預警。自投運以來監控成效明顯,在提升職工行為安全的同時,將火災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為應急處置爭取寶貴時間,大幅提升企業抵御安全風險的能力。
從供熱調控的“管家跑斷腿”到現在的“智慧化便捷”,從設備維護的“冬季搶修”到現在“四季無憂”,從行為規范“靠抽查檢查”到現在的“自主自覺”,科技賦能正在書寫著青島熱力公司民生供熱服務的新篇章。在未來,該公司將結合更多供熱場景,進一步探索前沿科技使用方式,在助力“減人、增安、提效”上下功夫,在數據融合分析、智能化常態化應用上做文章,以新質生產力“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